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快手和平精英无名直播怎么弄,以及快手和平精英校长照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四川日报综合央视新闻、四川公安
今天,一名牺牲于2014年的
四川民警“照片”刷屏网络
时隔7年
这张“照片”为什么突然被提起?
一起来看
↓
在近日公示的五四奖章入围名单中
一张国安干警的轮廓照引发关注
无独有偶
很多网友想起了
多年前四川一位牺牲的无名民警
多家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四川公安的无名祭#
登上热搜
这则公示发布于2015年
四川公安公布2014年牺牲民警名单
“公祭栏”里也有一名没有照片的英雄
头像用一枚警徽替代
因为案侦工作的需要
这位民警的照片无法公示
姓名也暂时不能公布
牺牲经过更是只字未提
这一年
四川省因公牺牲民警8名
因公负伤民警1016名
其中重伤8名
他们是打击违法犯罪时
冲锋在前的战士
他们是命悬一线危难时
舍身护民的勇士
他们是忘我工作
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人民卫士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全国公安机关共有1.6万余名民警因公牺牲
30余万名民警因公负伤
四川省公安队伍先后有
1015名公安民警、辅警英勇牺牲
他们为保卫国家安全
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抛头颅洒热血
甘奉献勇献身
用鲜血和生命
书写了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
和平年代,岁月静好
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在守护
但无论多少年过去
那些有名或无名的英雄
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
致敬
来源: 四川日报
2020年2月,一位22岁上海小伙先后找了12个陪玩,陪自己连肝1850局《和平精英》。他平均每天为此付出的开销,超过了1500元[1]。但这在游戏陪玩圈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2019年,陪玩平台比心上最阔气的“老板”消费了308万元。
线上陪玩、陪聊、监督工作、陪看病,是越来越红火的生意。
例如,花费5-20元,即可翻牌一名声音好听、技术高超的陪玩,共同开黑一局《王者荣耀》。平台出售的是一同开黑式陪伴体验,所有交易环节只停留在线上平台:陪玩不被允许与用户私下联系,也不会透露过多个人信息。
随着平台越做越大,收费接单的陪玩大神成为了一种新职业。2020年,比心上获得收入的陪玩超过150万人,其中全职陪玩的平均月收入已可以达到7905元[2],这在小城市已是一份相当体面的收入。
参投过比心的王思聪,也曾是个陪玩大神。只是在666元一小时的定价面前,王校长的个人魅力还是略逊一筹,付费者寥寥无几。
游戏陪玩是中式陪伴经济的一个缩影。除了陪人打游戏之外,国内还涌现了千奇百怪的生意形态:有人凭借监督他人学习赚钱,也有人靠着陪患者看病为生。
本文将探讨以下3个问题:
1. 陪伴经济如何在国内兴起?
2. 陪伴服务为何这么好卖?
3. “孤独大国”日本是如何将陪伴服务做成产业的?
陪伴经济并非一门新生意。
2010年前后,互联网上暗传着一条消息:有人豪掷3000万在上海徐家汇开了一家美女陪玩网吧,并附上了几张令人把握不住的照片。传说中30元一小时的网费,以及50元一小时的美女陪伴服务,让青春懵懂又囊中羞涩的小年轻们艳羡不已。
可从始至终,也没人真的去过这家网吧。数年后,有人发现那些“美女宅男共坐沙发玩游戏”的照片,实际出自台北的某个游戏展。
直到在2014年,网鱼网咖创始人黄锋开始押注这一赛道,内部孵化了鱼泡泡App,也就是后来的比心陪练,互联网时代的陪伴经济才是起步。
当时,黄锋受到了彼时“互联网+”思潮的影响:“互联网+短信”诞生了国民级应用微信,“互联网+网咖”也应是未来的方向[3]。因此鱼泡泡早期产品功能,多围绕网咖这一消费场景打造:除了提供陪玩服务,解决网咖玩游戏缺少队友的痛点之外,产品还推出了诸如“网咖占座”等功能。
同一时期,市场上也诞生了数款同类型的陪玩产品,服务形态逐渐转移到线上消费场景。
2018年前后,资本也嗅到了这一新兴商业模式的潜力,大批金钱开始涌入这一赛道:一名此前创业电商团购失败的创业者,靠着新做的陪玩产品,上线9个月已吸引了3轮融资[4];比心陪练拿到了IDG资本数千万美元融资,估值已超1亿美元;捞月狗等5家陪玩平台,在2018年共拿到了超5亿元融资[5]。
但令资本大跌眼镜的是,大部分创业者居然这么不禁揍:大多数产品的热度甚至没能保持一年。反倒是2020年才入局的虎牙,靠着直播平台的流量,迅速将旗下新产品“小鹿陪玩”做到了仅次于比心的规模。
到头来,游戏陪玩成了互联网大厂间的生意,也成了唯一跑出大公司的陪伴经济。
至于其他合法的陪伴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线上陪伴,形式上有陪聊、晚安叫醒服务、陪考研、监督服务等等;线下陪伴,形式上包括陪跑步、陪驾以及陪诊。这类服务大多通过淘宝、闲鱼的网店售卖,经营者多为个体商家,没有形成游戏陪玩那样的规模效应。
但覆盖面却极其广泛:当你需要结伴做一件事时,去搜索一下,几乎总能找到对应的合法陪伴服务。而且随着时代风潮的改变,陪伴服务还会不断诞生新的“流行款”。
2015年,一名95后学生通过网店售卖起监督服务:他会每天提醒客户,按时完成前一天制定的计划。2018后,他的网店营业额开始飙升,现能月入十万[7]。在这之前,鲜有人会去网上买个“爹”监督自己。
线上服务做得风生水起,线下却因为服务半径小、监管难度大等问题,发展始终没那么顺畅。但在庞大的需求面前,市场还是养活了少数诸如“陪诊师”等新式职业。
渴望陪伴的背后,其实是对独处的忌惮。绝大多数陪伴经济的需求,都有一种共同的底色——孤独。
年轻人到底有多孤独?关于这一问题,大概没人可以给出准确答案。
孤独是一种主观情感,没法像体温一样精准测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一部分催生孤独的因子,在近几十年内发生了显著改变。
一个重要变化体现在一个人独处时间的增加。
这不难理解:过去大家庭生活时,总有太多事情让人顾不上孤独。叽叽喳喳的熊孩子,动不动吵架的伴侣,指指点点的父母,让独处成了一种奢侈。但随着现代人独处时间增加,一个人面对空空荡荡的房间思考人生,久了不免悟出人生空虚。
具体分拆,以下2个数据变动的可以窥见一隅:
(1)独居的人越来越多。
1990年,中国独居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十年后涨到了8.3%,此时尚不明显。但到2019年时,独居率飙升至18.5%,翻了不止一倍[8]。独自外出工作学习的年轻人,正渐渐成为“孤独主力军”以及主要增长点。2010年时,20至39岁的独居人群占据了总数的一半。
而对比发达国家,中国的独居率仍有上升空间:2015年时美国独居率为28%,日本为34%,部分欧洲国家如德国更是达到了近40%。到了2030年,中国独居人口可能会到达1.5-2亿。
(2)结婚时间越来越晚。
2014年,中国结婚率下降至9.0%,结束了连续12年的涨势。从此之后连年下跌,到2017年时已跌至7.7%。与此同时,中国人结婚年龄开始出现了上涨趋势:2013年时,中国25-29岁年龄段结婚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20-24岁年龄段[9]。
个体选择变化之前,往往是社会格局先发生了改变。在日渐增强的社会流动性,以及生活成本上升的大前提下,独居以及不婚成为“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方式:要是只靠自己就能结婚买房,小镇生活也能月薪过万,谁又乐意四处漂泊、天天996呢?
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也导致人们更难在工作场景中形成稳定长期的社交关系,又进一步加剧了现代人的孤独。
但仅从上述几种现象出发,依旧无法得出现代人孤独加剧的症结所在。对本就偏好独处的人而言,独处时间的增加反倒是一种享受。对此,英国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认为,现代社会的世俗化才是人们日益孤独的“罪魁祸首”。
他在其著作《孤独传》中解释说,社会成员需要通过宗教活动或者是世俗活动的仪式感,以寻找意义感和归属感。
“在西方过去那个上帝无处不在的世界,要做到真正独身一人是不可能的。”但在日益碎片化的数字化社会,以不稳定、竞争和与日俱增的消费主义为特点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表演,让孤独彻底成为了一种长期社会情绪[10]。
在中国,世俗化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说到底,孤独不过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副产物罢了。
但若想把孤独做成一门大生意,光靠庞大的市场需求可不够。游戏陪玩能够从中众多陪伴经济形态中脱颖而出,也受益于供给侧游戏文化的改变。
2010年之前,角色扮演类游戏是市场主流,此类游戏大多采用公会式游戏社交:由数十位玩家构成一个小团体“公会”,再以小团队为单位攻略各种游戏BOSS,社交链更加复杂。但随着2011年《英雄联盟》等团队竞技游戏的走红,流行文化转向开黑式社交,组队人数缩小到了2-5人左右。
类比来说,前者如同现实中的广场舞帮派,后者更像是四人一桌的麻友:你大概不会去雇佣十几个人陪你跳广场舞,却难免在四缺一时雇个人一起打麻将。
供给侧的独特优势,让游戏陪玩市场越做越大,同时满足了目标群体的两大核心需求——
(1)游戏本身设计就是让玩家付出时间或金钱就会变强,在现实中可不一定。
(2)社交性强的游戏+陪玩,降低了现实世界的孤独感。
但在花钱买陪伴这件事上,刚起步的国内产业,还是比不上“孤独大国”日本那样蓬勃。
论孤独,日本是专业的。
2018年,美国脱口秀主持人柯南·奥布莱恩拍摄日本特辑节目时,发现了一个令他三观碎裂的生意——家人租赁。
他简单跟业务员沟通需求之后,立刻收到了几份简历,上面印着候选家人的个人信息。
柯南租了一个妻子、父亲,以及女儿。客户与租赁家人之间有着明确界限:只允许握手以及拥抱,但可以连续租赁3年之久。在此次日本之旅中,租赁家人最终满足了柯南的一个愿望:他让租来的父亲,就自己小时候的一次挨训经历道歉。
图:柯南和他的“家人”
简单的陪伴经济已无法满足日本社会的需求,升级版的家人租赁业务应运而生。在日本,这项产业甚至诞生了诸如family romance等大型公司。
租人服务最早诞生于1987年日本泡沫经济前夕:一家从事企业员工培训的公司,面向日本独居老人尝试性推出了“租赁子女”服务[11]。自70年代开始,日本媒体渐渐开始关注老人“孤独死”问题。此时仍经济富裕的日本人,显然对此类服务有一定需求。
2006年时,一个名为市川隆一的日本送货员,兼职开设了一个名为“为你加油”的网站,率先推出了家人租赁服务。没想到网站越做越大,后期甚至有了数十名雇员。
各种千奇百怪的需求随之而来:一名60岁的独居男性小说家,联系市川并希望雇佣一个“眼光挑剔的人”,帮他看看即将出版的小说;一名年轻女性希望已是中年大叔的市川扮演父亲,因为男友希望同居前先经过父亲同意,而她又早与自己的父亲断绝联系;一名即将结婚的男性,雇了市川在内32个人扮演其亲戚朋友参加婚礼,因为害怕被未婚妻发现自己父母已故[12]。
3年后,市川的前雇员石井佑一离职创立了family romance公司,并逐渐成长为业界龙头。他将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如果你不想在旅行时孤零零地自拍,甚至可以租到一同合照的“朋友”。
2018年时,family romance公司的年营业额已有7.5亿日元(约4373万人民币),并拥有2500个雇员,租人服务也已在日本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生意。如今,只需要花费2万日元(1165元),你就能在日本租赁到4个小时的父亲。
图:family romance的热门服务
家人租赁生意如火如荼,源于日本社会对孤独文化的分裂性,催生了更多市场需求。
越来越多的日本流行文化,正在鼓励人们享受孤独:长寿日剧《孤独的美食家》中主角一人享受美食的场景,成为不少人理想中的生活。与此同时,日本社会的传统观念却对独行者充满了歧视与偏见。在日本学校中,选择的独处的学生往往会被其他人视为怪胎,进一步遭到群体的孤立。
family romance创始人石井佑一曾提到自己创业,是因为身边一个朋友:她由于单亲母亲的身份而遭到了社会歧视,孩子也被许多日本幼儿园所拒收。
矛盾的社会思潮之下,2万日元就能租到的“家人”也就显得格外划算。
作为一种大众情感的“孤独”,实际上是近现代才被“发明”的。
英国历史学家费伊·邦德·艾伯发现在18世纪末以前,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及“孤独”一词。直到现代化之后,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越来越迟的初婚年龄、越来越复杂的多线程工作、越来越不容易获得的现实自我满足,一同催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孤独感。
当这一情感逐渐从走向大众,一个专门提供陪伴服务、缓解孤独感的百亿级市场也随之而生。只不过,最惨的,可能还是每天忙着赚首付或者还房贷的人们,忙碌得连孤独都显得奢侈了。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